信笺轻 情谊重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 2019-07-04 09:49:30     


这是一张已经泛黄、发脆的信纸,信的抬头是“桂清恩公”,落款是“受恩晚生曾广贵”。像这样的信,王少林老人还有二十几封。薄薄的信纸,传递着厚重深切的情谊,承载着沉甸甸的记忆。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进入广西,红三军团一名不到17岁的战士曾广贵,在渡灌江时,因为腿部负伤不能继续赶路。

急行军不容耽搁,曾广贵的连长只好将他托付给灌阳县水车村的村民照顾,王少林的父亲王桂清主动接下这件事。“那时父亲家里很穷,但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所以即使冒着危险,他也要救曾广贵。”王少林说,为了不被发现,王桂清将自己睡的床垫高,曾广贵睡在床底,白天只能在屋里活动。

可是曾广贵还是被当时的国民党乡政府发现了。乡警抓走了曾广贵,并威胁王桂清交出曾广贵的枪,不然就枪毙,王桂清急了,大声说:“实在没有枪,要枪毙就先枪毙我!”乡警这才放过王桂清。“后来,父亲东借西借,凑了11块大洋才把曾广贵救出来。”王少林说。

1935年12月,曾广贵家人来接他回家。“他走的那天,我父亲外出了,两人都没有好好道个别。”

回到家乡后,曾广贵凭借记忆中的地址,寄了一封又一封信,却都因“查无此人”被退回。原来,新中国成立前王桂清搬家了,与原住址相隔10多公里。1971年,曾广贵终于打听到王桂清的新住址,马上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多年来的思念与感激。

“逢年过节,曾广贵都会写信过来,原本有将近100封信,不小心丢了好多。”王少林一封封展示着信件,“父亲识字不多,每次收到信都让我读给他听,回信也是他念我写。”

王少林回忆,曾广贵还会附赠钱物,“他并不富裕,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月工资也不过30元,但很多次他都寄20元以上。”

1996年,曾广贵来到灌阳与王桂清再度见面。“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默默流泪,好久都没有说话。”回忆起两位老人重逢的场景,王少林的眼圈泛红。王桂清去世后,曾广贵仍然每年寄信给王桂清的后代,直到2010年离开人世。两家的后人一直保持联系,让这份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延续下去。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频道精选

精选专题

  • 从远郊农村地区变成了生态宜居城区,从农业主导的村落变成了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新城,西青大地处处旧貌换新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 江苏句容,正立志打造“长三角最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福地”,努力建成“具有最优营商环境的创新创业名城”“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宜居宜游名城”“具有最美生态环境的养生养老名城”“最有味道的历史文化名城”,欢迎您的到来。

  • 70年来,新中国外交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类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有力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往开来,开拓奋进,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