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天路定格奋斗者群像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 2019-06-20 09:13:01     


穿关角隧道、跨万丈盐桥、越可可西里、访藏乡新貌:铁轨如龙,见证着开路者的无畏;工区静立,诉说着守护者的执着;车站川流,寄托着新生活的期许……

记者一路走来,撷取一张张难忘的面孔,记录雪域天路最美的剪影。

【面孔一】

老铁道兵张生林——

“终于把‘红线’修到拉萨了”

张生林退了休,上老关角的日子多了起来……

位于青海省天峻县的老关角隧道长4.01公里;40多年前,50多名铁道兵的年轻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张生林今年62岁,背有些佝偻,是修隧道时落下的病根。他双眼眯成线,然而一聊起过往,立刻闪着;他努力挺直脊背,那是一个军人的标准坐姿……

“部队把青藏铁路叫作‘红线’,我们终于把‘红线’修到拉萨了!”张生林17岁从老家的山沟沟里走出来,成为一名“老铁”——这是对铁道兵的称呼。第一次来到关角山下,他的人生就跟关角联结在了一起。

这里空气稀薄,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隧道内地下水每天涌进1万吨,施工环境极为恶劣。“1975年的一次塌方,我和100多名战友被困十几个小时。这都不算啥,那些牺牲的战友最可敬!”张生林说。赵永福,贺二斤……牺牲战友的名字、家乡和牺牲日期,都刻在他脑子里。“最艰难的时候,两三天就有一场追悼会,都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啊!”张生林的泪水顺着皱纹往下淌……

2004年,原本要退休的张生林选择重新回到当年奋斗过的地方。2014年,老关角隧道停用;32.6公里长的新关角隧道启用,列车通过关角山的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为20分钟。

“到时候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到烈士陵园,让我跟战友永远在一起……”张生林对子女说。

【面孔二】

达布逊线路工区建设者——

“春天一刮风,满脸都是盐”

察尔汗盐湖在哪里?

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达布逊线路工区为圆心,画一个半径15公里的圆圈,就是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

“盐湖不是湖,全是结晶体,‘天路’铺设其上。”跺跺脚下坚硬的黑色盐碱地,格尔木工务段党委书记盛兆哲带记者走上工区旁的钢铁动脉,“达布逊是盐湖最低点,这里最缺水,又最怕水,雨雪是路基下盐碱地的‘死敌’。”

龙为民18岁就来到达布逊工区,已在这里坚守35年。他忘不了3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险情:秋季的一个傍晚,天气变化导致昆仑山雪水消融、格尔木河溢出,水哗哗地从四面八方向工区和铁路线漫流过来,很快积到了膝盖深,工区的三排老平房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三座孤岛。天路告急!

接下来的40天,从各地聚集来的数百人扛着铁镐铁锹,踩着用枕木铺成的一座座水中独木桥,在铁路沿线连续奋战,用土筑起坚实的防洪坝。“挥一天铁锹,晚上吃饭双手连抓筷子的力气都没了……”龙为民说。

“打井打出来的全是卤水,时至今日仍要靠从外地调水。”达布逊工区第十一任工长马继山在这里工作过11年,“春天一刮风,满脸都是盐;早上一觉睡醒,连鼻子里都有盐粒;一年四季,工区外看不见一丁点绿色。”

为保障青藏铁路安全通行,一代代达布逊工区人像道钉一样深深地嵌在盐湖腹地,这里也成为“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的“青藏线精神”发祥地。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第十六任工长唐城手中。这位年轻的“90后”,去年标准化建线期间,在工区连续奋战4个月。女友思念心切,从格尔木市区坐了一个小时车,来到连导航都定位不到的达布逊工区看他。前不久,女友成为新娘,“‘接班人’也有了。”唐城腼腆一笑,眼里充满希望……

【面孔三】

望昆线路车间职工于本蕃——

“13年跑了2.6万公里,相当于两趟长征路”

皮肤粗糙、面孔黧黑,一身宽松厚重脏兮兮的工装——眼前的于本蕃,30多岁的年龄,40多岁的面容……

是高原的阳光和寒风,改变了于本蕃的样貌。这里是青藏铁路冻土地段的起点,海拔4480多米。北望,是巍巍昆仑山口;南上,是可可西里无人区。2006年,“冲着这片神秘”,24岁的于本蕃来到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车间21名职工,负责116公里正线区段的维护保养,其中多年冻土地段达49公里。

冻土地段,冬天稳定,夏天变化大。“要靠连续不断的检查整修才能保持正常运行。”于本蕃告诉记者,操作小型养路机械,一天下来,浑身酸软,比在内地干两三天活儿还累……

在望昆线路车间,记者爬上二楼,喘个不停……平原上10分钟的路,高原上要走半小时。日常线路巡检和维护,于本蕃和工友们平均每天要走10公里。“13年跑了2.6万公里,相当于两趟长征路。”于本蕃说。

冻土保护,可以靠散热棒、片石保温护坡技术、片石通风技术,还有垂直于路基的通风管。于本蕃讲起来头头是道。不过,再好的技术,也离不开人的操作和控制。“下大雪,道岔需要及时清理;夏天路基融层变化,防不胜防,检查起来一点不能马虎。”

参加工作十几年,于本蕃的工作地点离家越来越远。他每月回家一趟,每次回到高原,不得不重新适应缺氧、低压的环境。艰苦的环境、辛勤的付出,于本蕃无怨无悔;由于事迹突出,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孔四】

拉萨市色玛村村民巴桑旺堆——

“我们想帮更多人走向幸福”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色玛村村民巴桑旺堆没想到,唱着唱着,铁路真的修到了家门口。

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色玛村,村民祖祖辈辈种青稞、养牛羊。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他们从田间抬起头来,组建物流公司、运输队、家庭旅馆……2015年,色玛村村民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巴桑16岁就踏上了打工路,后来用攒下的辛苦钱贷款买了一辆大客车跑客运,途中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张白娥。

来自陕西的妻子每次讲起内地的铁路,巴桑都羡慕不已……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修建的消息传到村里,夫妻俩一合计,贷款买了一辆装载车,参与到铁路建设中……从那时起,色玛村许多村民都吃上了“铁路饭”……

2010年,巴桑注册成立了色玛运输物流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拥有42台大车和11台小车。“我们村离西货站近,各类工程很多,公司的车都是村里的,去年每辆车平均收入14万元。”巴桑说。

最近,巴桑又拿出400多万元建了一座家庭旅社,“这里人流量大,开旅社很合适。”巴桑决定所有工作人员都从村里招,还打算开个茶馆,让公司驾驶员的家属当服务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铁路带给我们幸福生活,我们想帮更多人走向幸福……”巴桑笑着说。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频道精选

精选专题

  • 从远郊农村地区变成了生态宜居城区,从农业主导的村落变成了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新城,西青大地处处旧貌换新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 江苏句容,正立志打造“长三角最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福地”,努力建成“具有最优营商环境的创新创业名城”“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宜居宜游名城”“具有最美生态环境的养生养老名城”“最有味道的历史文化名城”,欢迎您的到来。

  • 70年来,新中国外交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类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有力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往开来,开拓奋进,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