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头岭”到“花果山”――胶河南山,一株梨树带来的乡村振兴新变化

来源:大众网     时间: 2024-04-19 18:53:00     


大众网记者 邓楠 通讯员 王文清 于娜 杨华超 潍坊报道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在潍坊高密市东南部,南山青幽,胶河奔流,恰如《诗经・小雅》描绘的如诗画卷。

乡村四月,胶河南山;满山繁花,美得震撼。

梨园里,几位梨农戴着帽子包着纱巾,在梨树下举着杆子授粉。他们告诉记者,“今年梨花开得非常好,因为去年冬天雨水调匀,所以花开得比较多。”

梨农宋刚在南山上包了200亩果园,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收成非常好,种果树的收入非常可观,一亩地毛收入一万块钱左右。现在胶河南山种梨的人很多,只要是家里有劳动力的,都能种点儿果树。

高密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泰沂山丘末端,地势较高,地面起伏变化大,为南部缓丘区,丘陵以山、岭、埠命名,南山因此得名。

今天的南山,胶河潺潺,满山梨花如云似雪,绿树繁花顺着公路蜿蜒,好一派诗意田园。

从前的南山,可不是这般模样。地里满是石头,种啥啥不长,人们都叫它“穷南山”。

胶河社区李家屯村老党员李丹远的家就住在梨园里。他告诉我们:“以前,这个村庄很穷,也没有水,也没有土。这个地方啊,你往下锄锄,半米到一米深,整一个全是石头。你种麦子也是300来斤,种玉米也差不多,收入都不多,咱这就很穷。哎呀,你想想吧,这个穷,是老一辈儿的穷。”

种粮难保温饱,要改变南山之“穷”,就得另想办法。遵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之道,当地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开始尝试开垦荒岭,改良土壤,试着种植果园。

81岁的李丹远,是南山上第一批种植梨园的人,他曾是这个村的老支书。说起为什么种梨,李丹远依然激动:“我就寻思,咱不能种大姜、芋头,没有那个条件,没有水源,怎么说这个树是抗旱的,还是栽梨树吧。俺以前就栽梨树,我这不是一开始栽了5亩梨树。”

李丹远种下的五亩梨树到第五年初见果,就比在这石头岭上种庄稼强了好几倍。“俺这梨都打一万多斤,有一个品种达到了17000斤,那个教授来,他就没听说过,还能产17000斤的。”

李丹远种下的梨树见了效益,他就动员起了村民。一动员就发展了500亩,第二年就到了600亩。全村90多户人家,从开始的党员带头种梨,现在已经有40多名种植户。

说起发展梨果产业,李丹远很是自豪,“在这个村庄种梨树的,都先买上小轿车了。去年俺的梨子,你看都是山西、甘肃那一带来拉,一块五一斤,一装就是60吨。来这辆大车,俺就得组织将近20个户才能给他装起来。”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米袋菜篮,林果粮蔬,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中国粮食,都依赖于土地的产出。中国地貌多样,多开垦改良一分土壤,都有其宝贵的价值。

这株满树繁花的梨树,是李丹远1986年栽下的,已经长了38年。“哎呀,我拿它当宝贝,梨树就是结金子。以前穷,南山也叫南山,现在这个南山和以前那个南山就不一样,现在真是金山银山了。”

近几年,胶河社区加大扶持和服务,鼓励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梨、桃、苹果等林果种植,发展起了李家屯、谢家屯等20多个种植专业村,形成了面积近2800亩的林果种植基地,还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按每亩地收入1万元计算,通过林果种植这一项产业,就为农民增收近2800万元。

农民的腰包鼓了,“穷南山”变富了。

酥梨成了南山乡村振兴的富农产业,昔日不打粮食的丘陵变成了“花果山”。这是胶河南山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也是当地农民依靠南山、信赖南山,与南山相依相存的生存智慧。

编辑: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 大众网记者 栾雪 通讯员 付雪琰 李佳函 潍坊报道“天气回暖是项目建设施工的‘黄金期’,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建设完成,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力争在6月份运营投产。”谈起优威机械年产50万辆新型多功能购物手推车项

  • 大众网记者 栾雪 通讯员 孙启博 潍坊报道4月18日,潍坊诸城市政协“书香政协・你我同行”百尺河镇图书角举行启用仪式,诸城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爱民,诸城市政协副主席吴建智,百尺河镇政府主要领导,部分政协委员,机关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