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州市工业发展综述

来源:青州新闻网     时间: 2019-09-11 09:25:57     


青州新闻网9月11日讯(记者 王继林 报道) 工业是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的龙头。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青州市工业生产开始恢复生机。到1978年全市已有工业企业152家,完成总产值3.2亿元,是1949年的43倍,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到1992年,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已有8000余家,我市成为一个以轻工业为基础、机械工业占主导、行业种类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国有和集体经济逐步退出,私营和外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5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8.1亿元,是1992年的3.3倍。

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落户,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知名大企业应运而生,工业企业发展质量和后劲明显提升。省百强企业之一的中化弘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原油加工量700万吨,形成了以石油炼制及深加工、精细化工与高科技产品并举的石化企业。青州卷烟厂生产实现精细化加工、数字化控制和柔性化制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去年卷烟年加工能力300亿支。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后改制为卡特彼勒(青州)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落户我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江淮汽车山东分公司投入生产,汽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2017年山东英科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我市首家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另外还有一大批中流砥柱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砥砺前行。从一穷二白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再到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变革发展,我市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基础显著增强、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

工业生产总量不断扩大,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737万元;改革开放后工业总量迅速膨胀,2002年突破了百亿元大关,201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9亿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工业产品主要是火柴、烟、酒等生活日用产品。1988年列入统计的产品有38种,以机械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为主。1995年后,机械加工产品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特别是工程、起重、石油等机械发展迅猛。2010年后,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风力发电机组等高技术、高水平、高附加值的产品越来越多,纳入规模工业统计的产品有100多种。

优势产业占据主导,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1世纪以来,一批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品牌价值高、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快速成长起来。2002—2018年,规模工业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5.4%,企业个数从2002年的40家发展到154家。规模工业中石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7.1%,占比从2012年的17%提高到2018年的61.4%;1998年,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亿元,2005年增长到13.7亿元,2018年扩大到34.8亿元。

生产技术不断提升,产值比重日益提高。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工业生产技术突飞猛进。“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承担省和潍坊市技术创新项目75项;2013年全市工业实施各类技术创新项目150项,开发新产品109项,其中填补省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25项。2018年全市工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56项,其中37个项目列入了省技术创新计划,完成技术创新投资8.1亿元;开发新产品108项,其中填补省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32项,实现新产品销售90亿元。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从2012年的15.8%提高至2018年的26.2%。

新起点,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靠着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韧劲,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高质量发展之路,青州工业一定会再铸辉煌。

编辑:成同坤
文章推荐:

精选专题






青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青州新闻网 青州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范公亭路东首广电大厦1楼、2楼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 3303015 邮箱 : qznews360@163.com

鲁公网安备 37078102000006号 鲁ICP备1100013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210008

x
x
x
x